时间:2016-06 点击:次
“电话一响,我就心惊肉跳,以为单位来通知了,我是真的都神经衰弱了。”聂少卿苦笑道,为找到一份工作,去年一个月内,他足足瘦了二十斤。
聂少卿是华北科技学院一位本科应届生。去年,他本打算报考研究生,但他终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我已经25岁了,同届大多是22岁,我读研出来都快三十了。”
这一决定是明智的,因为今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77万,以7%增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考研人群中56%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研大军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
放弃考研的念头后,聂少卿从去年开始就投入了找工作的大军中。
从2015年9月开始,各个用人单位和公司开启了针对应届生的第一波网络招聘。应届毕业生们也迎来了自己的“金九银十”黄金应聘季。
作为班里学习委员,聂少卿大学前三年几乎没逃过课。为找工作,聂少卿在大四这年不得不密集逃课。
每天七点半,聂少卿准时起床,洗漱完毕,下楼买份早饭,马上回宿舍开电脑,边吃饭边搜索网络上的工作机会。一般情况下,他会在过一遍各大招聘网站筛选出心仪的职位后,再挨个细查公司的规模等相关信息。终决定投递简历后,他会针对应聘职位和公司写封言辞诚恳的五百字求职信,附在简历后邮箱发送出去。
一轮程序走完,再来新一轮,如此往复。一天下来,“眼睛酸涩、胀痛,看什么都是虚的”, 聂少卿说,“神经高度紧绷,脑袋特别痛。”
网投简历、线下大型招聘会、校招、亲友介绍——秉承“宁可错投一百,绝不放过一个”的信念,聂少卿把毕业生求职的每一条常规途径都做到了极致。参加完学校及周边学校的招聘会之后,聂少卿从大学所在地河北廊坊赶到北京、河北张家口等地,参加当地的大学招聘会。原本聂少卿连去山西太原、山东济南的火车票都买好了,后由于时间紧张放弃了。
其实,每年像聂少卿这样被毕业工作折腾暴瘦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少,全国各地遍地都是!而今年,根据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这个夏天,将有765万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
自200 起(当年中国第一届高校扩招毕业生毕业),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2005年突破300万,2008年超500万,2011年过600万,近3年更是达到16万到28万的单年涨幅。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由145万人攀升至前所未有的765万。
而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数量,今年青年人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
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如何才能毕业季不急,不做“毕剩客”呢?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难在:
一:眼高手低:自己实力不够,却不愿意从事紧缺型的技术性人才,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毕业生一毕业就想找一份既轻松工资又高的工作,可是这样的工作凭什么会给您一个应届毕业生呢?
二、竞争压力大:就像我们现在人人嘴里传的:“现在大学生算什么,一抓一大把!”全国每年几千几百万的大学生,学历都是一个比一个高,那些处于底层的大学生在千万重点大学与研究生、博士生的抵押下自然就业就难了。
三、大学三、四年你学到了什么?浑浑噩噩大学三、四年,后只会玩data,打lol,还有撩妹,连简单的excel都不能精通,这是大部分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状态。这样的大学生当然不会被明眼的企业老总和人事们所用,请问“毕业后,你会什么,能做什么?能给公司带来哪些价值?”扪心自问,没几个是自信满满的!
如何才能在毕业季来临前摆脱“毕剩客”的困扰呢?
山东新东方烹饪学院,体系化就业网络,覆盖全国;互动式就业平台,方便快捷;多元化就业渠道,畅通无阻;订单式产教融合,毕业即就业;全国性校友协会,沟通无限。
山东新东方烹饪学院,零基础学技术,从此摆脱就业难。